近日,2022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圆满收官。海南大学选派的112支参赛队伍共获奖76项,其中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省级一等奖9项、二等奖28项、三等奖33项,在获奖数量和获奖等级上均实现新的突破。
成绩背后,是老师和同学们无数个日夜的辛苦付出和默默努力。风好正是扬帆时,让我们一起见证获得全国一等奖的团队如何讲述这段心路历程。
同好初相识,以荣耀为誓
“团队比个人更有力量,能够获得一等奖是我们共同努力得来的。”当被问到是怎样与专业跨度如此之大的队友们相识的时候,来自工商管理实验班的邓齐月同学表示,“得益于学校书院制改革,我和两位来自软件工程专业的跨界同好才能顺利组队,并最终携手登顶。”
在通过书院获悉参赛信息后,同宿舍的软件工程(NIIT)专业学生成涵吟和林世鹏便相约参赛,考虑到赛事性质和要求,他们又找到了专长于论文写作的邓齐月同学。
书院制和完全学分制改革后,学生能够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感兴趣的领域,类似的跨界组合变得更加便利,这样的改变,正在悄然发生。
来自国际经济贸易实验班的朱姹嫣同学和她的队友们则是久经历练的老搭档。“宇森是我参加美赛以及Mathorcup建模挑战赛的队友,我们一起取得过很多不错的成绩,配合相当默契。”队长朱姹嫣回忆道,“胡文妍是我去年国赛的队友,同样非常优秀。”对于去年的建模国赛成绩,两人都心有不甘,所以在今年暑假她们选择了再次挑战建模国赛。队员们也提醒道,“一定要及时关注学院和书院发布的各类赛事通知,不要让机会白白溜走,不然将会是很大的遗憾。”
洗涤名利心,报我业与诚
“你们看一下刚做出来的数据分析。”从竞赛题目发下来,邓齐月和她的队员们几乎没有合过眼,模型不断简化,代码不断优化,可始终无法得出一个令他们满意的结果。
成涵吟回忆到:“比赛的三天,我们基本上没有怎么睡觉,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攻克难题上。”队员们很有默契地表示,一开始大家难免抱有一点功利态度,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感受到未知领域带来的无穷无尽的挑战与魅力,这激起了他们的斗志,更唤起了他们做学问、求知识的初心。
另一队的朱姹嫣则回忆了这样一个细节,在赛程进展到最后时刻,一切准备就绪时,他们却因为种种原因迟迟没有最终定稿提交。时间一点一滴推移,在最后时刻,定稿终于完成,她手指颤抖着按下了提交键。“那个时候心情非常忐忑,怕自己和背后支持我们的人日日夜夜的心血付诸东流。”
据了解,她们小队的选题是关于古代玻璃制品的成分分析与鉴别,是一个化学类成分数据题目,需要调用到数据可视化、模型构建等专业知识。对于这些高于她们所学的内容,小队成员表示,在老师的帮助下,她们最终顺利克服。“学院的导师们在授课之初就告诉我们,这是一场艰辛的旅程,但他们一直是我们的定心丸。”
作为老牌参赛队伍,朱姹嫣和同队的吴宇森、胡文妍已经在类似的赛事中并肩战斗多次。她们心中也有一份执念,那就是向更高处进发,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由于临近毕业,她们也期待着赛事能够为自己的升学助力。
“我们认为对成绩的渴望和对科研成果的追求完全不冲突,这都是我们想要的。”也正是这样坦然而清晰的认知,使得她们既充满激情,又富有理性。
凤栖梧桐木,助我上青云
竞赛的过程是艰辛的,但也是幸福的,这是接受采访的同学们所达成的共识。不仅仅是因为最终取得了满意的结果,更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成长,不断蜕变,成为了更优秀的自己。
两队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参赛论文,从谋篇布局到结果分析,无不透露出对尽善尽美的不懈追求。在学校的统筹安排下,各书院和学院的资源向赛事倾斜,为全体参赛选手保驾护航。
“最后的结果可以说是既出乎意料,却又是情理之中的。从生活到竞赛培训,学校几乎为我们安排好了一切,暑假留校时,学校还为我们准备了专属的可通宵机房。”这一切的悉心安排,同学们感受颇深。朱姹嫣表示,虽然比赛已经结束,但是她的科研精神已早早地在海大萌芽生根,未来,科研苦旅,她和队员们将始终铭记初心矢志奋进。
在好友通宵达旦后疲惫却依旧坚定的眼神里,在导师细致入微的讲解中,在学校周到且专业的支持下,并肩作战的战友们最终捧回了实至名归的一等奖。回顾这充满挑战、满布荆棘的竞赛之路,他们用胜利者的微笑来回应。
围绕“一生一策”,海南大学精准高效打出改革“组合拳”,开启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自定义”。未来,将会共享更多的学术资源,搭建更宽广的科研平台。在可以望见的前方,将会有更多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海大人向科研高峰不懈攀登。
我们相信,未来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新闻资讯
开班动态
在线定制
鄂ICP备2021018315号-1 版权所有 湖北明德文创教育管理集团有限公司